欧冠赛程公布:9月14日正式开战

:8月23日,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城市·创意·未来”高峰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Luca Fois、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戴俭、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七建筑工作室主任曹晓昕、毕加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建筑师David Picazo(西班牙)、DDON·笛东副总裁余为群(中国台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朱钟炎等悉数到场,就设计创新、智慧城市、设计思维、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各抒己见。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戴俭发表题为《基于文化视野的创新设计思考》的演讲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基于文化视野的创新设计思考》。先看几个照片,这些都是近年来的一些建筑作品,非常引人注目,有08年奥运会的,有中央电视台的,还有SOHO的。这些建筑都是我们见过的日新月异的建筑,跟传统建筑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建筑中,也包括一些饱受争议的。

我们常常会思考也会追问,建筑设计的目的何在?创新设计的目的何在?创新设计路径何在?我们下面分三部分探讨——文化的视野、世纪的回眸、创新设计的思考。

文化人类学是近200年来兴起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以人为知识和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自身及其存在的重新认识。文化是什么?实际上说有200个定义,但是可能都不止。

目前较为认可的文化定义有:“文化是群体公约的存在或生存方式”,包括共享的价值观、公约的规则和行为方式。说生存方式是不夸张的,因为这么大一个群体可以约定成一种模式的话,它一定具有说服力的。

第二种观点是美国文化学者萨·林斯认为,对于人类而言,并不存在未经文化构建的纯粹自然本质,这并不是说没有生态学或生物学上的制约,而是说文化传达着人类对自然的所有认知。对文化传递的理解远比关于自然对人的制约的理解更为重要,因为文化是解释人类事件的关键。

第三,美国学者查尔斯·哈勃谈道,人们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然而他们却在文化象征所构建和调解的现实世界中生活和行动着。

文化是共存的约定,文化约定了“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基本存在关系进而约定人的存在方式。设计是文化约定的一部分。

文化自主运行的机制概括为:其一、为了群体共存的目标,人们从“本体世界”构建出“文化的世界”。两个世界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通过两个世界的博弈机制保证了文化世界的可持续的更新和有效修正。其二、文化世界通过维护“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自主平衡保持文化世界自身稳定存续。其三、作为人的行为的一部分,设计遵循文化自主运行的机制。

传统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其实我们人时时刻刻都处在文化的制约当中,我们中国的文化也是经过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形成的,并不是那么简单。

第二个大问题我们来谈世界的回眸。1828年,马克思在《宣言》中曾针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社会状态说道:“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给予了这样的描述:“现代主义精神像一根主线,从十六世纪开始贯穿了整个西方文明。它的根本含义在于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再是群体、行会、部落或城邦,它们都逐渐让位给了个人。1910年12月前后,人类的本质一举改变了,由于批判了历史的连续性而相信未来即在现在,人们丧失了传统的整体感和完美感,破碎或部分代替了整体,人们发现新的美学存在于残损的躯干、断离的手臂,原始人的微笑和被方框切割的形象之中,而不在界限明确的整体中。”

工业革命使人类,尤其是每个人手中掌握了从来没有过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力,使得原有文化结构始终处于瓦解、消蚀,偏移与还原之中。本体世界对文化世界始终具有一种拆解的张力。现代社会的动力促进了文化及载体形式的还原。现代社会意味着传统文化世界自身平衡被打破,文化世界内部天平正在由自然、群体向人和个体倾斜。

我们回到建筑上。现代主义建筑是一个排头兵,针对所有的古典主义建筑来说,他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那个人。它的代表人物有柯布西耶和密斯,柯布西耶的著作《走向新建筑》提出了现代建筑的六要素——底层架空、柱结构、条形窗、室内开敞空间、无装饰、屋顶花园。到现在还有很多建筑是遵循这六大要素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机器美学,他反感装饰,认为装饰是罪恶,是不道德的。可见当时的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

密斯提出了“少就是多”的观点。我们回头从文化结解构来看,也是一种自然转型。依据文化视角,将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创新特征可归纳为:强调功能化,从自然转向对人的关注的创新;追求造型的新颖,对人的个性的表现的创新;热衷于无装饰、抽象、无属性的形式的创造,表达了向本体——原初世界还原的意愿。这种还原是一种动力,打破原来文化世界的束缚。

上世纪60年代,又出现另外一种建筑探索——后现代注意建筑探索。在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建筑提出了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创新理论,具体表现为形式上大胆采用古典主义或地方民俗风格。这种现象具有追求地域化的特点,是文化结构自主平衡和调节的必然。

然而,现代主义建筑极端呈现的同时开始面对文化结构的困境:在文化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持续的还原必然强化每个个体内在的原有文化的张力,新建筑迫切地需要和原有文化、原有人的对话。

之后又出现了解构主义建筑的探索,它是一种彻底“还原”的创新设计探索。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艾森曼说:“居住建筑是与居住没关系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解构的语言。

我们认为,解构主义的建筑是一种需要在两个世界博弈中被认知的建筑设计形式。就文化的视野而言,解构主义建筑更应理解为以拆解潜在既存文化结构为目的的建筑创新,或回归本体的建筑创新设计的探索。

解构主义就形式而言,集中展示了一种继续深入彻底地拆解和否定既有文化解构的倾向。它的核心就是用一种超常的建筑表现形式颠覆或否定既有文化体系中已有建筑经验、认识和定义,进而否定既有文化的世界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于行为艺术,所不同的是他必须存留一丁点的实用功能。

与之并行的一些探索——新现代主义以及未来的多元表现。后现代、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探索,带来的新现代主义及其后的现代建筑设计创新开始在文化构成的四个支点,人、自然、个体、群体间开始的平行、多元的尝试,包括更加精致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及新折衷主义建筑、全面的解构主义建筑、绿色生态建筑、本土建筑、高技派建筑等等,可谓百花齐放。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及互联网科技的应用,这种探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现代主义建筑一家独大的可能性将不复存在。

近百年来,建筑的创新设计始终在进行,而且就起关键节点的创新行为都是与文化存在和运行机制相契合的。

关于创新设计的思考方面,我认为创新设计应充分认知文化的存在。认识创新设计的主义,设计不仅服务于人,同时也设计人的存在方式——文化,设计人的存在世界。换句话说,人设计了文化,文化又设计了人。

从文化的认知中探索创新设计的路径,其一,维护“群体与个体”维度平衡的创新思路与设计路径;其二,维护“自然与人”维度平衡的创新思路与设计路径;其三,维护既有存在方式与结构此存在方式间平衡的创新设计路径。

由于新科技与技术的不断涌现,世界始终处在文化拆解和重构的过程中,茫然、漂移不定,多元探索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目前建筑的状况与世界处于基本同步的状况。从文化的视角看,当前的建筑创新将会面向文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并行而非线性地展开。

也就是说,建筑设计既寻求现代化又不掩饰传统的偏好;既寻求炫目的个性表达有表现出对群体秩序的热情;既享受解构主义的快乐又追求结构主义的稳定;既希望植根于本土又希望与全球化同步;既希望享受功能主义奢华的快乐,高技派的虚荣心又为绿色生态点赞;既希望享受绝对的私密又希望在融入互联网的共享时代。

总之,多元的表现与探索将是当前一个时期中国建筑创新设计的主流。好,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